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鉴赏: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情谊深厚,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直点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 三径”和“绿杨”,都是借用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投,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至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还没有陈述卜邻的愿望,就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想象性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投,一定会成为友好融洽的邻居。
后四句表达自己卜邻之恳切。诗人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且希望有良伴同行,长期定居,怎能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可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能地;“可独”,何止也——反问一句,紧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看似说理,实为抒情;仿佛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友谊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感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描述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拂着池水。在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八,时而闲庭散步,时而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如此富于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令人不能不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恰到好处,不能不服膺于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注释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长恨歌》分句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的文学观念与政治情怀白居易的文学观念中由于渗入了很多为政治服务的因素,因而与人们对文学的期望存在较大的距离。 白居易的文学观念与政治情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0卷作为唐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翻译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 《买花》诗文赏析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意思] 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出自] 白居易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