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入瞿唐峡》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9 00:00

  夜入瞿唐峡

  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鉴赏: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吏,三月经过瞿塘峡时所作。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我们看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足见诗人所言不虚。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比喻新颖也是这首小诗的一个特点。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


相关阅读
1 关于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她的诗明白小畅,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小时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叠音词

闲适诗在白居易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其独善精神的寄托。 白居易的诗歌按照他自己的分类,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其中卷五到卷八是闲适诗,共216首。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琵琶行》中“入声韵”的妙用

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就多用入声作韵脚,达到声韵、音乐、情感的和谐统一。 《琵琶行》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借助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飘零身世,抒发了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忆江南》全诗翻译赏析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翻译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忆江南的写作背景

白居易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