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8 00:00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释:

  ①秋江月澄澈:一作“江月秋澄澈”。

  ②娉婷:姿容美好。

  ③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沾襟,泪湿衣襟。

  尽在“不言”中,同样以写“歌女”为题材,白居易的《琵琶行》被世人广为传诵,而他的另外一首《夜闻歌者》却鲜为人知,但读过此诗后,我认为它比《琵琶行》更具一番特色。

  有人说,《夜间歌者》语言没有《琵琶行》那样细腻,一些该描绘的地方却没有说,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美就美在这“不言”之处,首先看这第一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是怎样的调?是《霓裳》还是《六幺》?是如何的愁?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作者都没有具体描绘,只是以秋江、明月、江船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然后只是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歌女后,作者没有用 “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这三个字,这是第二个“不言”之处,很少有人用“雪”来形容容貌,而此诗中用这个“雪”字却恰好符合了诗间的意境。“雪”无外乎两个特征:一是白,二是冷,所以用在此处,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同时,又能看出诗人是站在远处观望,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最妙的还是这第三处“不言”:“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为了什么呢?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言什么?就是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在被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

  这“不言”的美,就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者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相关阅读
1 《杭州春望》白居易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诗鉴赏: 【查看全文】

2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池上》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与赏析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 【查看全文】

4 忆江南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 【查看全文】

5 《上阳白发人》鉴赏

《上阳白发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喻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四十余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同时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池上早秋》赏析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宝历二年(826)在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