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发布时间:2015-04-25 00:00

  忆 江 南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鹧 鸪 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西 江 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篇短文,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

  先说白居易的两首《忆江南》。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后来除短期在长安做官之外,都住东都洛阳。他在洛阳时期做了好些回忆苏杭的诗,《忆江南》大概也是在这时期做的。原有三首,头一首总忆江南风景,第二首忆杭州,第三首忆苏州。在北方回忆江南,可写的东西当然很多,白居易在头一首词里只写了春天的江花、江水,因为这个给他印象最深。起句和末句只叙述他到过江南而今回忆江南。回忆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全首的精华。日出时江边的花,例如桃花之类,特别显得鲜红,就像烈火的火焰。杜甫诗也有“山青花欲然〔山青花欲然〕出自《绝句二首》。”(像要燃烧似的)的句子。在风平浪静时,江水在春天就显得格外碧绿,因为夏洪还没到来。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这两句词的素材是简得不能再简了。但是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这首词虽写江南,却要从身居北方的人的角度去看。北方春来迟,举目一看,是一片寂静的黯淡的黄土平原,吹的风还是寒冷刺骨的,太阳也还是因风沙弥漫而显得昏黄。回想此时江南,景象就不同了。太阳照着江边的花像火,首先就是一个明亮的温暖的大晴天的气氛,似乎使身上都暖起来了。我们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这两句能引起江南春天繁华灿烂的联想,特别是红、绿、蓝这些鲜明的颜色有强烈的暗示性。它们是江南春天的整幅画面的结晶。作者虽没费笔墨去渲染整幅画面,有了这几种颜色配上“日出”“江花”等形象,整幅画面就活现在眼前了。

  第二首忆杭州。忆的只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要了解这两句话,宜参看白居易的两首诗,一首是《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一首是《郡亭》。前一首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宿因月桂落”就是这里的“山寺月中寻桂子”。据《长庆集》汪立名注和张宗的《词林纪事》所引,天竺、灵隐两寺当时流行一种传说,说月里的桂花在中秋夜里落子,落到寺里来,并且有人附会说这桂子“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这是一件稀奇的事,这位刺史兴致好,还有些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趁着中秋宿在寺里,好去找一找月里落下的桂子。郡亭,据《郡亭》那首诗,就在刺史衙门里。诗里说,“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栏,宾至一开筵”。“郡亭枕上看潮头”也就是指这个。这句话一方面说看潮的方便,一方面也暗示刺史的政清事简,和唐李颀寄韩朋的名句“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山”的意思相近,都是说城市有山林之乐。白居易之所以忆杭州,不仅因为那里湖山秀美,也因为他在那里过了足以自慰的可以表示政绩的生活。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的情节。他所要渲染的气氛是清幽,他所要表达的情趣是闲适。这两句词恰好达到他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头一首相比,气氛和情趣都显然有别。选的季节是秋天,没有什么热闹的颜色,却有月夜的桂香,令人起一种清冷的感觉。心情还是愉快的,但不是“日出江花红胜火”那种青春蓬勃活跃的愉快,而是老年人胸无渣滓,悠然自得的愉快。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两首却都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阕“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词的下半阕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阕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阕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阕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阕好像仍然接着上半阕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阕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阕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像是在写景,又像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像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虏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从此我们也可以见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 “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相关阅读
1 《宿紫阁山北村》白居易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 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 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 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 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 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 敛手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贞元十六 【查看全文】

3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暮江吟》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诗中的女性形象

白居易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创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精选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