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赏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乐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读者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导语:白居易给后人以其乐天、达观、闲适的形象,对于他的诗歌我们也多关注其中的讽喻诗和闲适诗。然而他真正的内心世界却更多的是在其感伤诗中流露出来的,这其中贯穿着挥之 【查看全文】
3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全诗用新颖的比喻创造出崭新的意象。 夜入瞿唐峡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秋日怀杓直时杓直出牧澧州》古赏析古诗《秋日怀杓直时杓直出牧澧州》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晚来天色好,独出江边步。 忆与李舍人,曲江相近住。 常云遇清景,必约同幽趣。 若不访我来,还须觅君去。 开眉笑相见,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诗《秦吉了》赏析秦吉了,又称吉了、了哥、八哥,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鸟.智商很高,可学人语。因产于 秦中 ,故名秦吉了(Qn j liao) 秦吉了 哀冤民也 白居易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