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诗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视乎也是环保主义者。
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后人就是遵循孔子关爱生命的理念,反对“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更是仁爱的表现。
唐代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破坏环境,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鲜味,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尝鲜,于是,鲜嫩的竹笋成了桌上餐。可是吃下肚的是竹笋,毁掉的却是一片竹林。对于这样近乎残忍的行为,采竹笋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诗人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叹息是一个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环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对动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把买到的野禽放生。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他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深情呼喊与号召──“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盼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迎来更美的明天。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观刈麦》诗文鉴赏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箪(dān)食(sh),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炎天光, 【查看全文】
2 池上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南浦别》翻译及赏析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 (1)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2)别:分别,别离。 (3)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导语: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池上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的览镜诗镜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在白居易现存诗作中,约有60首是与镜子有关系的,这些诗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诗人在多年诗歌创作中特定时间的心理状态,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