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贬官过望秦岭》这首七绝语言平易,一气呵成,细细品味,造语用字极准确,前两句对仗工稳,在相互对照中极深刻地揭示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古诗《初贬官过望秦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初贬官过望秦岭
草草辞家忧后事,
迟迟去国问前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
无限秋风吹白须。
【赏析】
815年(元和十年六月),京都长安发生了一起政治谋杀案: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与此同时,刑部侍郎裴度也在另一条路上被刺负伤。刺客的目的是阻止朝廷对叛乱的彰义军节度使吴元济进行讨伐。事情发生后,白居易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次日就上书奏请尽快缉拿凶手归案,从严处理。但是一些权贵怨恨白居易先谏官言事,给他定了僭越的罪名;并诬告他在母亲看花坠井死后仍作赏花和新井诗,是大逆不道,有悖名教。结果白氏被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首诗即是作于赴江州途中。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草草辞家忧后事”,“草草”是形容匆匆忙忙的神态。“忧后事”语含双关。唐制,官吏被贬要闻诏即行,因此白居易离开长安时连家属也来不及带走,自然也谈不上处理后事。
另一方面“忧后事”更是忧虑国家大事。下句“迟迟去国问前途”,指由于忧虑家事和国事,因此离开京城赶赴江州途中,行路进程缓慢,表示出内心的依恋之情。“问前途”又是双关,既表示询问江州的路途,也是对政治上的前途把握不准,有茫然之感,可谓兼得虚实。第三句中“望秦岭上回头立”之“回”字亦照应前句,表现出诗人对京城的依恋。这种依恋之感是真挚、深刻、持久的。最后以“无限秋风吹白须”作结,正说明这一点。所谓“无限秋风”说明诗人伫立之久,对前途的茫然之感和对政治环境日趋险恶的焦虑,也抒发了诗人对竭诚事君,反遭谗被逐的感慨。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这首七绝语言平易,一气呵成,细细品味,造语用字极准确,前两句对仗工稳,在相互对照中极深刻地揭示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后句,刻画出自己在岭上回望长安,秋风吹拂白须的形象,无限情意孕含在这幅自画像中。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古诗《杜陵叟》赏析
《杜陵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两个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后半部分指出官僚 【查看全文】
2 草白居易《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的闲适情怀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名家名作不胜枚举。说起唐代的伟大诗人,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恐怕唯有诗魔白居易能与之媲美了。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切,明畅通俗,据北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翻译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查看全文】
5 浅析白居易的览镜诗在白居易现存诗作中,约有60首是与镜子有关系的。这些诗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诗人在多年诗歌创作中特定时间的心理状态。 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用的生活用品,镜背大多铸有钮和花纹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忆江南的写作背景白居易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