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孟浩然

发布时间:2015-04-22 00:00

  《留别王维》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鉴赏: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的思想

在一般读者的眼中,孟浩然是一个恬淡平和,超凡脱俗的隐士。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的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与唐代其他许多诗人相比,孟浩然的思想相对来说要单纯得多。但作为 【查看全文】

2 初秋唐孟浩然古诗

导语: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初秋唐孟浩然古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秋唐孟浩然古诗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关于友情的诗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唐)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研究:高风亮节孟浩然

孟浩然是个怎样的诗人?具有什么品格和气质? 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一生布衣,未获寸禄,可以说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故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极为简略。然他独 【查看全文】

5 古诗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大家会怎么赏析这首诗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诗孟浩然之广陵,欢迎参考借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 【查看全文】

6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