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赏析】: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人物介绍及诗歌赏析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导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下面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原文及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 【查看全文】
4 赏析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意境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平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这首诗,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平铺直叙,将朴实的农家气氛,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真诚的情谊很好的融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生平:高风亮节孟浩然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一生布衣,未获寸禄,可以说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故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极为简略。然他独领风骚,在开有唐一代诗风中有其不可磨灭的 【查看全文】
6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下面是关于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欢迎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