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唐代诗人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 ji )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临洞庭上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蒙蒙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是出自孟浩然之手。孟浩然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他是唐朝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并与王维齐名。同时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尽管他常碰钉子,也一度想了结了求官的愿望,隐居林下。但也时不时的仍与当时达官显贵们,如张九龄等有诗和往来,以求得推荐,弄个一官半职的。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 )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以上是从诗人的背景,诗的意境,诗的写作技巧来进行分析,赏析的。那么该诗究竟是首什么体式诗呢?首先按近体诗来进行格律分析,首句“八月湖水平”为仄起平收D式句,那么近体诗五言的仄起平收D式句为“仄仄仄平平”,而“八月湖水平”为“仄仄平仄平”显然五、六字出律,故不属D式句。再分析其余句;首联第二句“涵虚混太清”为“平平平仄平”B式句,再看颔联及颈联、尾联各句。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平平平仄仄”(C式)“仄仄仄平平”(D式)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A式)“平平仄仄平”(B式)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仄平平仄仄”(C式)“平仄仄平平”(D式)
从以上逐句分析看,除首句外,其余各句均为律句,而且完全附和格律诗四要素, 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平仄相对,3、联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八庚部)。如果按此分析看,此诗应是一首五言律诗。要么是A式句为首句(ABCD+ABCD),要么为D式句做首句(DBCD+ABCD)。如果是按“八月湖水平”D式句意看,“湖”字“水”字又出律,
那么首句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是否后人在传抄该诗时把首句弄错了?应该是A式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式,”即应为“八月湖水阔”。也许有人会说了:如果是“八月湖水阔”那么“水”字不还是出律了吗?大家看,它的下句为“涵虚混太清”,即为“平平平仄平”(B式)此句采用了“拗救”方法,即对句救,首联下句中的“混”字救了上句的“水”字。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翻译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遥隔②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④夕漫漫。 注释: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 【查看全文】
2 《初秋》孟浩然《初秋》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译文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 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朱大入秦》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下面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词鉴赏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 【查看全文】
6 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的影响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经过他们二人的创作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充实了唐诗的艺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山水田园诗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