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有怀》孟浩然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6-08-09 00:00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早寒有怀》孟浩然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⑴,北风江上寒⑵。

  我家襄水曲⑶,遥隔楚云端⑷。

  乡泪客中尽⑸,孤帆天际看⑹。

  迷津欲有问⑺,平海夕漫漫⑻。

  【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9)《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

  【白话译文】

  译文(一)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译文(二)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在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创作背景】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相关阅读
1 浅析孟浩然诗词中的道家情怀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诗词中的道家情怀,欢迎大家阅读! 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诗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意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 【查看全文】

3 诗人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关于孟浩然大家还知道多少事情呢?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他和王维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咏菊意味赏析

菊花是《过故人庄》这首诗的灵魂。作者孟浩然神如菊花。诗中的菊花具有隐者的超脱和人的灵性,同时繁荣昌盛、从容不迫、大度自然的盛唐气象又使诗人的就菊花恬淡自然和不露痕迹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简介及死因

孟浩然是中国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他和王维被世人合称为王孟。你知道孟浩然是怎么死的吗?下面一起来看下! 孟浩然是怎么死的?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诗歌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