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韦应物于公元773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秋天北归,偶遇隐居在淮水边的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
8.这首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颔联的妙处。(5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的意蕴及作用。(6分)
阅读答案:
8. 颔联的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2分)这两句人与树相互映衬,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2分)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1分)。
9.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1分)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2分)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1分) “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2分)
拓展阅读:《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韦应物赏析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赏析】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题石桥》
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韦应物的诗《题石桥》。 《题石桥》 韦应物 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 郡斋三四峰,如有 【查看全文】
2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 【查看全文】
3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闻雁韦应物是我们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闻雁赏析,欢迎阅读 【查看全文】
4 滁洲西涧 韦应物韦应物的滁洲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查看全文】
5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它表现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政府官员的矛盾心情,现在,一起来欣赏韦应物的《新秋夜寄诸弟》。 新秋夜寄诸弟 作者: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 【查看全文】
6 《幽居》阅读答案韦应物的《幽居》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