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46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出自唐朝诗人李珣的作品《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其古诗全文如下: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注释】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翻译】
  无。
  【赏析】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由此一笔,则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潇湘”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应是“故人”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意”而以“回文重叠”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回文重叠”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意”字是相对于“笔”字而言的。前加“纵有”,后缀“谁寄”,“意”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水”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这首词刻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雁”、“候虫声”、“杵声”紧扣住秋夜,用短句“惆怅”、“愁永”来贯穿全篇,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烘托了主题。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花间派”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清疏”之感。


相关阅读
1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读书》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 归老: 【查看全文】

2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出自唐朝诗人戴叔伦的古诗作品《苏溪亭》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 【查看全文】

3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古诗作品《钗头凤红酥手》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查看全文】

4 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竞斗草、金钗笑争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竞斗草、金钗笑争赌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夜半乐艳阳天气》,其古诗全文如下: 艳阳天气,烟细风暖,芳郊澄朗闲凝伫。渐妆点亭台,参差 【查看全文】

5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查看全文】

6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词作品《赠少年》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