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出自宋朝诗人朱敦儒的作品《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
①先生:作者的自称。 筇(qióng)杖:即竹杖。
②把住:控制住。
③放行:出行。
④旗亭:代指酒楼。
⑤萧寺:佛寺。
【翻译】
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赏析】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雪晴晚望倚杖望晴雪》,其古诗全文如下: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 【查看全文】
2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李次云窗竹》,其古诗全文如下: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翻译】 【查看全文】
3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查看全文】
4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 【查看全文】
5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其古诗全文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 【查看全文】
6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出自西晋诗人李密的古诗作品《陈情表》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