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出自宋朝诗人王千秋的作品《鹧鸪天·煮茧》,其古诗全文如下:
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
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
【注释】
①比屋:一屋挨一屋。烧灯:点灯过元宵节。
②赛蚕神:江南旧俗以正月十五为祈蚕之祭。
③如霜样:指白色的蚕茧。
④饷:供养。似玉人:指蚕神貌美如玉。
⑤犀箸:犀角筷子。花纹:指食品的花样。
⑥梅羹:汤名。桓麟《七说》:“河鼋之羹,剂以兰梅。”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村题材的词。词作明白如话,而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在宋词里是很少见的。
词的上片写祭蚕神。首句“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描写正月十五夜,灯火辉煌的景象。一家接一家,家家点燃花灯;养蚕的少女们,载歌载舞,祭祀蚕神。这里写的是中国江南的灯节,因为江南旧俗以正月十五为祈蚕之祭。丰收的蚕茧,白花花一片,如雪似霜,十分可爱;正在歌舞的养蚕姑娘,俊秀妍美。正是:“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写得明白如话,形象逼真,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下片写聚餐。过片“丝馅细,粉肌匀。”描写聚餐的食品,当指元宵,又称圆子、汤圆。宋代以来,中国相沿有元宵节吃圆子的风俗。《宋诗钞》周必大《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圆子》诗。这两句话,六个字,从形状看,像是写元宵,又像是写蚕茧,由祭蚕神,过渡到聚餐;由祀祷蚕茧丰收,到欢度元宵佳节,语意双关。接着,“从它犀箸破花纹。”用犀角制作的筷子,划破花样精致的美食佳肴。结尾“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梅羹,汤名。桓麟《七说》:“河鼋之羹,剂以兰梅。”又吃饭,又喝汤,酒足饭饱,笑语吟吟,一片欢乐气氛。
王千秋原为山东人,南渡后寓居金陵(南京),晚年转徙湖湘间。他的词导源《花间》出入东坡门径,词格秀拔可诵,他的这首《鹧鸪天》,反映民间生活,真切自然,清秀隽美,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阅读
1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注 【查看全文】
2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悼亡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 【查看全文】
3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君马黄》,其古诗全文如下: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 【查看全文】
4 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生查子悠悠万世功》,其古诗全文如下: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 【查看全文】
5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燮的作品《早梅迎春故早发》,其古诗全文如下: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 ⑴发:开花。 ⑵疑: 【查看全文】
6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出自宋朝诗人刘一止的作品《小斋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