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4:41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出自宋朝诗人刘一止的作品《小斋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翻译】
  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是正直的,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是方正的。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赢得失,也不能够清楚记得宫商等五个音阶。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虽然有秦棋二物相伴,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
  【鉴赏】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相关阅读
1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醉时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 【查看全文】

2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其古诗全文如下: 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查看全文】

3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李监宅》,其古诗全文如下: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 【查看全文】

4 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拟古十二首世路今太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 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 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 荣 【查看全文】

5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作品《邻里相送至方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 【查看全文】

6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琴诗》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