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③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旗号:旗帜表示的名号。
④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翻译】
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
【赏析】
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直”字,坚决明快!
“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其古诗全文如下: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 【查看全文】
2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江上吟》第五句,其全文如下: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 【查看全文】
3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忆帝京》,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查看全文】
4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出自唐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五》,其古诗全文如下: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 【查看全文】
5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 【查看全文】
6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移居二首其一》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