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3:58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出自唐朝诗人陆游的作品《秋晚登城北门》,其古诗全文如下: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
  ⑴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⑵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⑶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⑷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翻译】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赏析】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相关阅读
1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酒泉子谢却荼蘼》,其古诗全文如下: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 【查看全文】

2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其古诗全文如下: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 【查看全文】

3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其古诗全文如下: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 【查看全文】

4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忆仙姿莲叶初生南浦》,其古诗全文如下: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 【查看全文】

5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咏怀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 【查看全文】

6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富平少侯》,其古诗全文如下: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