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4:23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其古诗全文如下: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
  ⑴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⑵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⑶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翻译】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相关阅读
1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夜泊牛渚怀古》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 【查看全文】

2 管晏列传翻译赏析_管晏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管晏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氏。 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深知他的贤能。 管仲处境贫困,常占鲍叔便宜,鲍叔始终以善相待,毫 【查看全文】

3 太液芙容,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太液芙容,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出自宋朝诗人王清惠的作品《满江红太液芙蓉》,其古诗全文如下: 太液芙容,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 【查看全文】

4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出自宋朝诗人吴潜的作品《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 【查看全文】

5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古风齐有倜傥生》,其古诗全文如下: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 【查看全文】

6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观鱼潭》,其古诗全文如下: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