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注释】
①那畔:那边。
②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③若为情:若,怎。若为,怎为之意。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宋晏几道《南乡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又,宋毛滂《小重山》:“江山雄胜为公倾,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④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翻译】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鉴赏】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本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相关阅读
1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 【查看全文】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出自宋朝代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雨霖铃》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查看全文】
3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出自唐朝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清平乐六盘山》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查看全文】
4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出自唐朝诗人王绩的作品《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 【查看全文】
5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杨柳枝解冻风来末上青》,其古诗全文如下: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注 【查看全文】
6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其古诗全文如下: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