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4:31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减字木兰花·新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注释】
  1、晚妆:女子梳理晚妆。
  2、纤眉:纤细的柳眉。
  3、准待:准备等待。
  4、分明:清楚。
  5、不胜:不甚分明。
  6、守取团圆:本指等到月圆时,这里双关,另一层意思是与意中人团圆。
  【翻译】
  晚妆梳罢,又手执画笔。镜中,你的纤纤柳眉,是否正如窗外的一弯新月。回首天边,烟雨正朦胧,让人看不分明的,是藏在烟雨后的一弯新月。
  这样的夜空,不需要有星星,和我一起守着永恒誓言的。是你,是在星海飘摇的一弯新月。寂静的夜,寂寞的小楼。茫茫人间,你我同样的哀愁。想必也如天边的那弯新月。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新月,比喻拟人,巧妙别致,颇有风格。
  上片正面描写,通过比喻拟人表现新月。看那天边初生的新月,像一位美貌绝伦女子,正临镜梳妆时用那画笔画出的一条弯弯的眉毛。要等到夜色中的烟雾消散后,天空澄澈,那时才能看见这一轮新月的美丽——然而细雨烟中,不甚了然,满目还是一片迷蒙。上片虽主要写的是新月,却还应注意到一点,也就是情感上的表现。本来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心思,好好化了一番晚妆,要等有人来欣赏自己,然而“准待分明”时,却发现“和雨和烟两不胜”,竟然不能看清这美貌,如何不让人悲伤。这里将新月拟人化了,比成一位女子,弯弯的眉毛高高翘起,好像女子皱眉不高兴似的。但实际的情感从下片可知并不单单是新月的悲伤,而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下片从侧面描写新月,并且把情感也从新月落到人身上了。不要让星星替代了新月,让它们成为这漫漫黑夜的主角,须慢慢坚持,总会有变成玉盘圆月的那一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月,下片写人,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一样愁”将上下两片、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情景交融。
  这首词中“红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红色的楼房,如史达祖《双双燕》中:“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两句中的“红楼”都是指这个意思。第二种解释是富贵人家中,女子居住的闺房称为“红楼”,如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第三种解释是旧事妓女居住的地方,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载:“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当然还有《红楼梦》之所谓“红楼”,大概是由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这“红楼”应是第一种意思。
  至于此首词中“红楼”的意思,向来应该是第二种,富贵家庭中女子的闺房,因为这符合词人的总体风格以及社会环境。事实上,明清以来,文人的诗词中妓女的成分已经远少于唐宋,原因就在于唐宋妓女一般是艺伎,她们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更歌善舞,或长于填词写诗歌,所以那时文人多喜欢来往其间;然而明清以来,妓院就成为真正的烟柳之地,文化氛围也消失殆尽,艺伎就不是主流,文人也不齿于此了。所以从这两方面看,纳兰性德这里的红楼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或者是第一种。


相关阅读
1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 【查看全文】

2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古诗词作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 【查看全文】

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长恨歌》,其全诗文如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查看全文】

4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出自唐朝诗人王绩的作品《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 【查看全文】

5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出自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故都故都遥想草萋萋》,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 【查看全文】

6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送陈七赴西军》,其古诗全文如下: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