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出自宋朝诗人李好古的作品《谒金门怀古居》,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翻译】
南宋时期中原沦陷,作者无法返回家乡,面对破碎的河山,作者急切希望能收复失地,重回故土。南宋的腐朽统治让作者备份难耐,因此写下了这首暗喻忧愁国事之作。辛辣地讥讽南宋朝廷抗敌之无人,谴责了腐朽的南宋统治者,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急切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腐败无能的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鉴赏】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花过雨”,亦作“花遇雨”。一般说来,花儿经过风雨之后,往往“零落成泥碾作尘”,或“湿红无力飞”。词人们这样写又往往是通过写花的飘零,表现人的青春难再,红颜易老。李好古在这里则表现的是另一种竟境:遇雨之后的花,不仅没有零落,反而“又是一番红素”(亦有着“又是一番红紫”的)。即又是一番花开柳新的景象,又到了春天。“红素”指红的花和白的柳絮。杜甫《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1]”所以,这里写的雨,不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也不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雨”,而是“好雨知时节”的“雨”。“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亦有着“燕子归来衔锈幕,旧巢无觅处”)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燕儿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燕子归来,本应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但现在却是“愁不语”,为什么呢?原因是“旧巢无觅处”。这里以燕子旧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春仍归来。人无归处,作者大概是当时沦陷区里的人而流落他乡的,因而不胜悲凉之感。
下片恨无人收复失地。“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玉关”,原指玉门关,在甘肃。唐王之焕《凉州词》中曾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表现边地苦寒。后来“玉关”一向泛指边塞。“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玉楼歌舞”,则是对昏君佞臣、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生活的典型写照。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西湖》)又如“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谢枋得《蚕妇吟》)由于南宋统治者整日沉湎在荒淫的生活中,不思收复失地,所以诗人最后以辛辣的讽刺结束全篇:“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既然无人收复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若东风能将胡尘吹去,则东风便可被封为万户侯了。末句讥讽抗敌之无人!“侯万户”,“侯”,封侯。封万户侯,是享有万户人家的封邑的收入。
这首词主题突出。在表现手法上有叙述(上片四句),有对比(下片首二句),有拟人(“东风”句)。淡淡写来,不着痕迹而兴味自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相关阅读
1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其古诗全文如下: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 【查看全文】
2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多丽咏白菊》,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查看全文】
3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其古诗全文如下: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每 【查看全文】
4 虽有贤雄兮,终不重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虽有贤雄兮,终不重行出自先秦诗人陶婴的作品《黄鹄歌悲夫黄鹄之早寡兮》,其古诗全文如下: 悲夫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 宛颈独宿兮,不与众同。 夜半悲鸣兮,想其故雄。 天 【查看全文】
5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 【查看全文】
6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题汉祖庙》,其古诗全文如下: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注释】 ⑴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