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蝶恋花·密州上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鉴赏】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相关阅读
1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美人梳头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 【查看全文】
2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 【查看全文】
3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拟古东方有一士》,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 【查看全文】
4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经火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 【查看全文】
5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半山春晚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 【查看全文】
6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