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作品《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
③折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翻译】
很多的春草荒芜了春天过去了,藤蔓上的刺生长得很好,但是却要挂住行人的衣服,挡住了行人的路。蝶恋花在无情的飘舞着,一片蒙蒙扑面而来的都像是柳絮一样的,这样的一个院里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人?一朵孤独的花,却在荒芜的废园中那么明丽,寂寞的开放着,却没人欣赏!不要埋怨没有人来摘,只是怪花开的时候不适合现在的时节。
【赏析】
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培护,无人欣赏。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结尾“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花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
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1]龚自珍词在艺术手段上多用微言大义的议论和象征寄托之法。这首词中,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命运共通,象征比喻色彩强烈。寄托畅朗而不隐晦,是龚词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阅读
1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出自唐朝诗人马臻的作品《至节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注释】 ①至节 【查看全文】
2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送人游吴》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查看全文】
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出自宋朝代诗人邵康节的古诗作品《一去二三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到二三里远的 【查看全文】
4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正月崇让宅》,其古诗全文如下: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 【查看全文】
5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词作品《晚泊浔阳望庐山》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 【查看全文】
6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正月崇让宅》,其古诗全文如下: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