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6:19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南歌子·游赏》,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释】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④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翻译】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相关阅读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钱塘湖春行》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查看全文】

2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出自宋朝诗人李煜的作品《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 【查看全文】

3 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出自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作品《挽词少学真成己》,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学真成己,中年托著书。 辍耕扶日月,起废极吹嘘。 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 一为天 【查看全文】

4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 【查看全文】

5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乐府行路难》第三句,其全文如下: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 【查看全文】

6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早秋山中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