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09:32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出自于诗经作品《溱洧》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⑴溱、洧:郑国二水名。
  ⑵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⑶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⑷秉:执。蕑: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⑸既:已经。且:同“徂”,去,往。
  ⑹且:再。
  ⑺洵:诚然,确实。訏:广阔。
  【翻译】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正上涨。小伙姑娘来春游,手握兰草求吉祥。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多清凉。小伙姑娘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赏析】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相关阅读
1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出自清朝诗人吴伟业的作品《过吴江有感》,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 【查看全文】

2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送客归江州》,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 【查看全文】

3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出自宋朝诗人吕本中的作品《木芙蓉》,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翻译】 小池塘 【查看全文】

4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古诗全文如下: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 【查看全文】

5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题长安壁主人》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查看全文】

6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出自唐朝诗人宋子侯的作品《董娇饶》,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