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戊辰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释】
⑴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⑵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⑶和:和议。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黄绢。两句意思是,朝廷和约赔款的绢帛,达百万之巨,让诗人连青衫也穿不起了。
⑷剩:全、都的意思。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两句意为,从今后西湖边上不要再插杨柳了,全种上桑树养蚕,以供政府“和戎”算了。两句是讽刺的话。
【翻译】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赏析】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相关阅读
1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其古诗全文如下: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查看全文】
2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出自宋朝诗人晁补之的作品《忆少年别历下》,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查看全文】
3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 【查看全文】
4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作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 【查看全文】
5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查看全文】
6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出自清朝诗人屈大均的作品《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