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柳·曾逐东风拂舞筵》,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
⑴东风:指春风。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翻译】
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是乐游苑让人断肠的春天。为什么在今天这萧瑟的秋日,已经身披夕阳又要满带鸣蝉。
【鉴赏】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
“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相关阅读
1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 【查看全文】
2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琵琶仙双桨来时》,其古诗全文如下: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 【查看全文】
3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出自清朝诗人曹雪芹的作品《临江仙柳絮》,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 【查看全文】
4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查看全文】
5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水调歌头多景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 【查看全文】
6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出自唐朝诗李白的作品《古风郢客吟白雪》,其古诗全文如下: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