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28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沈园二首其一》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注释】
  ⑴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⑵斜阳:偏西的太阳。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⑶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翻译】
  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赏析】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相关阅读
1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其古诗全文如下: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 【查看全文】

2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出自清朝诗人吴伟业的作品《满江红蒜山怀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 【查看全文】

3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 【查看全文】

4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阮郎归初夏》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查看全文】

5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卷罗帷。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卷罗帷。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女冠子双飞双舞》,其古诗全文如下: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卷罗帷。锦字书封了,银河雁 【查看全文】

6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出自于诗经作品《东门之墠》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