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乙卯重五诗》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翻译】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乞食饥来驱我去》,其古诗全文如下: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 【查看全文】
2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出自西汉诗人佚名的古诗作品《送别诗》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翻译】 【查看全文】
3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 【查看全文】
4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纵笔北船不到米如珠》,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注释 【查看全文】
5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出自唐朝诗人晏几道的古诗作品《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 【查看全文】
6 侭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侭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