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33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出自宋朝诗人仲殊的作品《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释】
  ①南柯子:又名《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②潮平:指潮落。
  ③怨年华:此指鸟儿哀叹年光易逝。
  ④凄凉时候:指天各一方的凄凉的日子。
  ⑤白露:露水 。收:消除。残月,一作“残暑”,指余热。
  ⑥散:一作“衬”,送。
  ⑦年时沽酒:去年买酒。那人家:那个人么?指作者自己。家在此处是语尾助词。
  【翻译】
  潮水涨平了沙路,远处的青山连绵不断,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流逝。又是凄凉冷漠的秋天了,我远在海角天涯。
  残月西堕。白露湿衣,拂晓的凉风慢慢地吹散朝霞。走到那似曾相识绿杨堤畔,我询问起塘中盛开的荷花:“你可记得,那年我路边沽酒,敲开的是哪门哪家?”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之情,表明了词人情操越俗的品格和对浮世生活的深情迷恋。全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写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在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已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堤畔问荷花”,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仲殊曾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性情坦荡、不拘礼法。此词即是这位诗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
  艺术手法上:此词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还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相关阅读
1 从容。岁晚玉关,长不闭、静边鸿。访武昌旧垒,山川相缪,日费诗筒。兰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从容。岁晚玉关,长不闭、静边鸿。访武昌旧垒,山川相缪,日费诗筒。兰宫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木兰花慢寿秋壑》,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琼林宴起,软红路、几西风。想汉影 【查看全文】

2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塞下曲塞虏乘秋下》,其古诗全文如下: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 【查看全文】

3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其古诗全文如下: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 【查看全文】

4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查看全文】

5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出自唐朝诗人李之仪的古诗作品《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 【查看全文】

6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再经胡城县》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