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出自唐朝诗人杨基的古诗作品《天平山中》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
1、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2、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3、楝(liàn):植物名称,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夏之间开淡紫色的小花
4、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解说】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鉴赏】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出自唐朝诗人杨炯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 【查看全文】
2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恨别》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 【查看全文】
3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祝英台近晚春》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 【查看全文】
4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 【查看全文】
5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其古诗全文如下: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 【查看全文】
6 秋意浓,闲贮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秋意浓,闲贮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四园竹浮云护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