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出自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古诗作品《书院二小松》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
1、无
【解说】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鲁东门观刈蒲》,其古诗全文如下: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 【查看全文】
2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岁暮》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 【查看全文】
3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跂乌词》,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翼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何为。 无乃慕高近白日, 【查看全文】
4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出自宋朝诗人程颢的作品《游月陂》,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 【查看全文】
5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出自清朝诗人曹雪芹的作品《五美吟西施》,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注释】 ( 【查看全文】
6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古诗作品《千秋岁数声鶗鴂》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