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表达苏轼想要收复国土的心情,是苏轼的爱国诗的经典之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相关阅读
1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著名诗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虽然他的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是他乐观的面对,所以他的诗作往往给人带来正能量。 定风波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 【查看全文】
2 春宵 苏轼苏轼的这首诗春宵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全诗如下: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 【查看全文】
3 行香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行香子秋与》体现诗人苏轼怎样的情感?《行香子秋与》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行香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查看全文】
4 《苏轼治西湖》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治西湖》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治西湖》讲述了大诗人苏轼的哪些事情呢?《苏轼治西湖》展现诗人苏轼在治理方面的哪些才华呢? 原文: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 【查看全文】
5 和陶归去来兮辞 苏轼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苏轼的作品《和陶归去来兮辞》是怎样的呢?欢迎阅读小编分享的《和陶归去来兮辞》,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和陶归去来兮辞》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归去来兮,吾 【查看全文】
6 阳关词三首 赠张继愿苏轼是一位让人们敬仰的宋代诗人,创作了不少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阳关词三首赠张继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阳关词三首赠张继愿 诗人:苏轼 朝代:宋代 受降城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