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秋雨夜眠》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1 00:00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注释:

  (1)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2)宿(xiǔ):夜。

  (3)瓶:烤火用的烘瓶。

  (4)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5)阶:台阶。

  译文: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又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躺下难以入睡,秋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考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赏析: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译文及赏析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春生》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注释: 海角天涯: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原诗】: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 【查看全文】

4 遗民群体与清初白居易诗的流行

遗民诗群对白居易的崇尚,并没有为诗坛所一致赞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遗民群体与清初白居易诗的流行,欢迎大家阅读! 一 白居易诗在晚明时期曾得到公安三袁等人的青睐。降至清初 【查看全文】

5 《宴散》白居易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 平桥步月迴。 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 新秋雁戴来。 将何还睡兴, 临卧举残杯。 白居易诗鉴赏: 青年时代曾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白居易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杜陵叟》诗歌鉴赏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