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河亭晴望》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7 00:00

  河亭晴望

  (唐)白居易

  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

  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

  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名句解析:

  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①晴虹句: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像一座桥,影象倒映在水中。 ②秋雁句:长空秋雁,哑哑飞来,像船儿的摇橹声。

  这两句是说,河水如镜,彩虹倒影,长空雁叫,晴空如洗,宛然一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江南秋景彩色画卷。

  赏析:

  这首五律,题目是《河亭晴望》,题目后还有“九月八日”的四字题记,作于苏州,标明了是重阳节前一天写的。这样的题目说明了,重阳节的前一天,他登上了河边的亭子,去眺望秋天晴空下的渭河景色,然后,用诗句把眼下的美景记了下来。

  开头四句,就是诗人对美景的描写。“风转云头敛”写的是天空:秋天,风向转为西风了,西风吹散了积聚的云头,天空的层云收敛了,展现出了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天空。“烟销水面开”写的是河面:河面的雾霭,在炙热的太阳的映照下,水汽慢慢销熔(销,指受热力所致而熔化),渭河水面显得开阔了。“晴虹桥影出”写的则是河面出现了彩虹与桥梁相辉映的美景:彩虹,是由于刚才的水汽在太阳的映照下出现的;太阳下,水汽没了,河面景色越来越清晰,远处刚才被雾霭笼罩的桥梁出现了,于是出现了彩虹与桥梁相辉映的美丽景象。“秋雁橹声来”,则是一幅天空与水面合璧的美景:天空,雁行在飞;水面,船只在摇橹前行。雁行,在地处中原的长安,是在秋天才出现的:北方早知冷暖的大雁,正列成雁行,经过中原,向南方飞去,他们一边飞行,一边发出“依依呀呀”的叫声;这叫声,与木船上摇橹时橹桨摩擦支架的“咿呀咿呀”相呼应,构成了一幅水天和谐结合的、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生动画面。——由天高云淡、烟销水碧、虹桥辉映、雁橹和声四幅组画组成的晴天秋色,确实是美不胜收的。

  后面四句,写的则是他观景后的心情。从欣赏景色的角度看,诗人看见的无疑是“乐景”;诗人到此作“河亭晴望”,当然是想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从第五句“郡静官初罢”看,他当时是“官初罢”,——刚刚被贬了官。据《白居易年谱》,他那年44岁,在京师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这里说的“官初罢”,应是将要到南方当江州司马、但还没启程的时候。看来他是想借“河亭晴望”来排解心中因贬官而引起的烦闷,所以才来到河边的。但是,从这后面四句看,他心中的烦闷并没有得到排解。

  这时候,他贬官的事情已成定局,风波已以他的失败而平息了,官场那像市镇一样的吵吵嚷嚷已经平息下来了(“郡静”)。但他的心却平静不了,大好秋景引起了他的乡愁:他家乡的亲人也许是给他来信了吧,但也许是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还没有来到身边(“乡遥信未回”);再者,今天是九月初八,“明朝”就是“重九”了,家人相聚一起喝菊花酒的时候,不知道又会是哪位亲人,在为大家劝酒呢(“谁劝菊花杯”)?——这么一来,他的烦闷又怎么能够化解呢?


相关阅读
1 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

1 居易湘灵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迁居到父亲白季甫任官之地----徐州符篱(安徽省宿县)在那里遇一个小他四四岁的邻居小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的活泼可爱,还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夜雨》

《夜雨》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赏析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查看全文】

4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全诗用新颖的比喻创造出崭新的意象。 夜入瞿唐峡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 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 人们常说春天走了再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 白居易【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