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5-04-20 00:00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鉴赏: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

唐代诗坛“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他俩虽是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惜牡丹花》全诗翻译赏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1)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2)阶:台阶。 (3)残:凋谢。 (4)明朝:明天。 (5)衰:枯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译文及注释

《杏园中枣树》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 【查看全文】

4 《江楼月》白居易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迟,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 【查看全文】

5 暮江吟 白居易翻译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译文及注释

《舟中读元九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译文 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