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 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5-05-14 00:00

  《清明夜》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赏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从此换尽旧心肠,成为白个人际遇和生活的转折点,从所谓兼济天下到了所谓独善其身。 这次被贬,白居易自以为天涯沦落,牢骚满腹,顾影自怜,很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讽喻诗中“兼济”情怀的诗歌表现

导语: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是其诗歌的一大特色,而讽喻诗中所表达的兼济之志又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深刻情怀。白居易在前期集中创作大量的讽喻诗,目的就是为了通达上听,裨补时阙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宫词》愿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1]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 【查看全文】

5 暮江吟 白居易翻译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诗作《观刈麦》赏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人,唐代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盩厔县尉、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