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8-17 00:00

  一、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二、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三、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9、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四、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6、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五、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六、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伸张在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晚秋夜》全诗翻译赏析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译文: 宽广的碧空中 【查看全文】

3 浅析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

白居易闲适诗蕴含着哪些思想精神呢?读了白居易的诗歌是否可以详细了解到? 白居易曾将自己所作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他把以“又或公退独守,或疑病闲居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古诗文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恰恰在语文考试中又不可忽略 ,所以同学们应该多积累古诗词的重点词句。下面是关于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的经典爱情诗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在他的笔下,爱情主题的诗词又是怎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是白居易的经典爱情诗,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的经典爱情诗 《采莲曲》 年代: 唐 作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