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早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作品。全诗写景抒情,有沧桑之叹。
池上早秋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是难以预测的。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村夜》诗歌鉴赏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 【查看全文】
2 《真娘墓》白居易全诗赏析白居易的《真娘墓》全诗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 【查看全文】
3 《忆江南》教学设计白居易的忆江南全诗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3、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为什么被贬为江州司马?篇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从此换尽旧心肠,成为白个人际遇和生活的转折点,从所谓兼济天下到了所谓独善其身。 这次被贬,白居易自以 【查看全文】
5 杏园中枣树 白居易唐诗鉴赏杏园中枣树 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 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 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 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 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 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 如嫫对西 【查看全文】
6 惜牡丹花 白居易唐诗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诗鉴赏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