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05 00:00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浩然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孟浩然。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 【查看全文】

2 鉴赏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导语: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宴梅道士山房》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 【查看全文】

3 关于孟浩然的轶事典故

孟浩然生平简介 孟浩然(公元 689740),是盛唐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大诗人。他与王维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大多以写隐逸和田园生活而著称,其清淡、自然的诗风在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全诗赏析及翻译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而表现自然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翻译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①,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②,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③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注释: ①代谢:交替,轮换。 ②胜迹: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