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而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模式
根据唐诗的特点,我在县里提出的阅读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附小片区活动学习到的《小学古诗词自主体验式(导读)教学模式》,构建了我们学校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 ———回读感悟——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五个大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分类自主学习、分层点拨,第四个环节属于分层练习,第五个环节属于分层自主作业。这样做注重了对“三生”的培养,让尖子生吃饱,让学困生吃好,让特长生发挥特长。
四、说课题研究
我这学期申报的小课题研究题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如何有效处理生成与预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大多数教师追求的仍然是过程的完整性,重视教师的预设,把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请学生进入预设的圈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被贴近”标准答案,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自问自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诱导深入,逐渐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其实质就是教师在自问自答。
所以我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同桌之间讨论即可解决,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当堂全班也解决不了的,布置作业回去之后查资料解决。
五、说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只做他们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我也知道我这节课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层朗读环节,分层学习环节,不能更多地照顾好学困生。另外,我的随堂练习设计得难度大了一些,而且缺少写字环节,我觉得进修学校的王蕴枫老师给我的建议特别好:把随堂练习的第一题改成写生字,学生边学边写,这样既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又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回去以后我会马上改进。
相关阅读
1 有关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
导语: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欢迎大家参考。 有关孟浩然的古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歌鉴赏《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的诗小学孟浩然是唐朝著名诗人,关于孟浩然的诗词有哪些呢?小学生要背诵那几首? 1、《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田园诗的特点分析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在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身处其中的愉快,语言朴素而有韵味。白描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出他的田园诗清新淡远,朴素宁静的特色。 【查看全文】
6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唐诗鉴赏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