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出自元朝诗人王实甫的作品《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注释】
⑴粼粼:形容水明净清澈。
⑵杨柳:形容柳絮不扬。
⑶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⑷内阁:深闺,内室。
⑸重门:庭院深处之门。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纷纷:形容雨之多。
【翻译】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赏析】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出自唐朝诗人杜审言的古诗作品《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 【查看全文】
2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 【查看全文】
3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古诗作品《营州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释 【查看全文】
4 重访樊姬邻里,怕等闲易别,那忍相逢。试潜行幽曲,心荡□匆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重访樊姬邻里,怕等闲易别,那忍相逢。试潜行幽曲,心荡□匆匆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八声甘州记行云梦影》,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行云梦影,步凌波、仙衣翦芙容。念杯前烛 【查看全文】
5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作品《喜迁莺花不尽》,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 【查看全文】
6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出自当代诗人周恩来的古诗作品《大江歌罢掉头东》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