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3:49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锦城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注释】
  ⑴锦城:即今成都。
  ⑵荒城:一作“城荒”。
  【赏析】
  山是密聚的,这些阴森得形成青黑色的大山,不仅像竹笋那样攒簇在一起,而且都高得出奇,以至在这些群峰的顶尖上,闪耀着长年积雪的寒光。若站在这山巅上,还可以看到浮在云端的峨嵋、青城,都不过是和一簇簇的青黛色的蕨芽相似,它们聚在四周,多得如九曲萦回,迤逦得不着边际。诗人一开头就把在这样一个又高又险又无边际的蜀山的形势,以慑人心魄的面貌,推到了读者的眼前。山高险峻,对于游人来说,也许是美的,所以陆游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豪唱,极具诗意。然而对于远离家乡而又在此受苦受难的弱女子们来说,这就无异是无法逾越的重重封锁。
  而这也就正是为了拘禁她们而特地选此环境的。以如此险恶的巨大环境,来专门对付这一群弱女子,则她们之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弱女子,她们禁锢在这里,是绝对不可能再回到她们的耕地上去了。所以,她们所从事这种织丝之手工职业,就不能称之为“副业”,这也就决定她们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条件。其实,中国工业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带有封建制甚至奴隶制的色彩的。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工人阶级的这种状况也没有多少改变。中国工人阶级就是这样走了一千多年的历程。所以直到在中国推翻了帝制,夏衍在写《包身工》时,和温庭筠的这首诗,还是有惊人的相象。
  温庭筠不愧是杰出的诗人,他一重山色,几多深情。诗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直白地说出来,如“满街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样,虽然明白,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他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地再现生活的艺术手法,他只是努力地如实写出锦城这个丝织工所生活的典型环境,让读者也一同顺从丝织女工忧伤的眼光去看禁锢她们的大山。这样,他虽什么也没有说,也不因主观感情而去改变客观的真实,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他只如实地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画出自然。
  这是因为他相信只要读者理解了丝织女工的感情,也就会读懂他的诗的。因此,要读懂像温庭筠这样的作家的诗词,就一定要设法进入到他为读者设置的特定的感情世界中去,如同诗中的主人公那样设身处地地去读,切不可采取无关疼痒的旁观态度,一看到作品中自然景物的色彩斑斓,就大呼他是唯美主义;一看到他用了“文君”、“相思”之类的字眼,就大惊是什么靡靡之音。他实在是一个最不爱空喊政治口号的作家,读读他的作品,倒不失是对于某些作品的一种纠正。
  诗人在让读者对此地环境有了一个轮廓上的概念之后,就把读者的眼光引向有名的锦江,目的是让诗很快进入主题,让读者看到另一批在江边濯锦的工人的劳动。


相关阅读
1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责子白发被两鬓》,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 【查看全文】

2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 【查看全文】

3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出自于诗经作品《草虫喓喓草虫》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 【查看全文】

4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 【查看全文】

5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玉楼春戏赋云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 【查看全文】

6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出自唐朝诗人戎昱的古诗词作品《移家别湖上亭》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