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3:59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其古诗全文如下: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注释】
  1、永寿:殿名。南齐废帝萧宝卷宠爱潘妃,修建永寿、玉寿、神仙等宫殿,四壁都用黄金涂饰。
  2、扃(jiōng):关宫门。中兴元年(501),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率兵攻入南齐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齐的叛臣王珍国等作内应,夜开宫门入殿。时齐废帝正在含德殿吹笙歌作乐,兵入斩之。
  3、金莲:齐废帝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见《南史·东昏侯本纪》)这里面是说齐亡后,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4、梁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梁台即萧梁宫禁之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5、九子铃:挂在宫殿寺庙檐前作装饰用的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又载:“庄严寺有九子铃,外国寺佛面有光相,禅灵寺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
  【翻译】
  当梁武帝率兵入城时永寿殿的宫门仍深夜不关,从此以后潘妃的金莲细步就再也不能踏舞宫廷。可是梁朝的宫庭更是一宿宿都在笙歌宴乐,直到三更以后还会听到风吹九子铃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题为“齐宫词”,却兼咏齐、梁两代,乍看似不称题,实则寓有深意,构思与表现手法都独具一格。
  首先前两句“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写南齐亡国的史实。昔时齐废帝生活奢靡无度,而后梁武帝萧衍带兵入城,不久齐便城破人亡。在实际中,这些事件时间跨度很大,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但诗人单刀直入,截取横断面,从兵来国亡之夜着笔,将“永寿”、“金莲”等情事不露痕迹地融化在里面,不仅简炼紧凑地交代了南齐的覆亡,不仅刻画出了废帝死前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而且透露出亡国前的种种奢淫情况。由此却可窥见南齐亡国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教训。这种集中概括的写法颇像戏剧作品把场景限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构成具有尖锐戏剧冲突的场面,通过幕前交代幕后一样。将“含德殿”改为“永寿殿”,将夜开宫门改为“夜不扃”,这种细节上的改动,同样出于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的需要。废帝国亡身死,是以“金莲无复印中庭”这种富于暗示性的咏叹之笔轻轻带出。“无复”一语,似讽似慨,寓讽于慨。
  后两句“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转写梁台歌管。梁台实即不久前齐废与潘妃荒淫享乐的齐宫,不过宫殿易主而已。“歌管三更”与“夜不扃”、“犹自”与“无复”呼应。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故事。诗人既没有对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写,更不诉诸平板的叙述议论,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细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这在废帝的荒淫生活中虽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诗人特意让九子铃出现在“梁台歌管三更罢”之时,不仅串贯了齐、梁两代,而且让它发挥丰富的暗示作用。以静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闹。诗人虚点“梁台歌管”,实写歌管声歇”后寂静中传来的“风摇九子铃”的声响,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闹。因为在喧天的歌管声中是听不到铃声的。“九子铃”是齐废帝奢淫、荒唐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个亡齐遗物出现在梁宫歌管声中,暗示了梁宫新主继承的是亡齐旧衣钵,“犹自”一语,点明此意。诗人以已经闭幕的一出衬托正在串演的一出,暗示梁台的必然崩溃。“九子铃”不仅是齐废帝荒淫生活的见证,也是其亡国殒身的见证。和荒淫亡国联结在一起的九子铃,对于歌管依旧的新朝来说,乃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歌管既然依旧,“永寿兵来夜不扃”的一幕,“金莲无复印中庭”的结局也必然重演。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构思新颖精巧,表现含蓄蕴藉,其暗示的手法用得很成功。
  值得提出的是,整首诗中尽管表面上未有一处作议论,实际上却处处在议论,只不过诗人的议论已完全融化在诗的叙写与慨叹之中,因此议论便显得不着痕迹。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此诗的高明所在。


相关阅读
1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出自唐朝诗人王粲的作品《七哀诗边城使心悲》,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 【查看全文】

2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出自宋朝诗人仲殊的作品《诉衷情宝月山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 【查看全文】

3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时运斯晨斯夕》,其古诗全文如下: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注 【查看全文】

4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出自宋朝诗人张炎的作品《甘州寄李筠房》,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 【查看全文】

5 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出自唐朝诗人严维的作品《宿天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 居然对我说无我,寂历山深将夜深。 【注释】 ①天竺 【查看全文】

6 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想雁空、北落冬深,澹墨晚天云阔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想雁空、北落冬深,澹墨晚天云阔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其古诗全文如下: 占春压一。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