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首秋轮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释】
1、首秋:初秋之意,为阴历七月
2、轮台:为北庭州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具体位置至今未得确定
3、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
4、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
5、毡墙:毡帐之围墙
6、毳幕:毡帐。毳cuì,鸟兽的细毛
7、羶shān,羊等牲畜的腥臊气
【翻译】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轮台孤战位于雷海旁边。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秋酉时时打得毡墙潮湿,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
【鉴赏】
《首秋轮台》这首五律于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诗人居轮台时所作。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至今已历三年,诗中描绘初秋边塞景物.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
诗的开头面句从地点“轮台”落笔写。地为“异域”,城为“孤城”,而又位于明山之外,雪海之边,两句互相补充,各分三层以写边地荒远苦寒,起调极为沉重。
诗的次两句则从时间“首秋”落笔写。“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雁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应“孤城”二字;蝉为家乡之物,“不闻蝉”照应“异域”二字。“唯有”、“不闻”。从所见所闻,一正一反两个方而来写边地荒远苦寒。
诗的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方面写。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着诗人居住的蓬帐,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胞气。上句景物诉诸视觉,下旬景物诉诸嗅觉,可见诗人置身子怎样的氛围之中。一“捞”一“格”,写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点染秋景气氛,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
诗的最后两句仍从地点时间两方面着笔来写。“轮台万里地”,写边塞地点之远;“无事历三年”,写戍边时间之长。环境苦寒,秋日又至,家乡万里,归去无期,思念家乡宅切是不言而喻的。因面这两句实为诗人之所感。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4]
首句为地理环境,异域,有别于内地,且在阴山之外;孤城雪海,竟然为沙漠之中的一块绿地。次句为气候环境,轮台之夏和秋季很短,夏季听不见蝉鸣,秋季看不见大雁,一不留神便进入冬季。三句为居住环境,住用毡帐,不防雨。结尾为总结感叹,茫茫万里辽阔之轮台,拜拜在这呆了三年。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
轮台为古单于之地,风物民俗尽殊,即古之所谓异域。作者《轮台即事》破题即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即写其风物之异,与异域之感。结句平实,然平中有奇,实中有虚。无事而于此偏远荒漠之地度过三年。其难熬可知,其感触可会,句外有无穷之意。
相关阅读
1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 【查看全文】
2 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其古诗全文如下: 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 林端陟香榭,云外迟来客。 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 【查看全文】
3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出自先秦诗人孔丘的作品《曳杖歌泰山其颓乎》,其古诗全文如下: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翻译】 泰山快要崩塌了么?屋梁快 【查看全文】
4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别赞上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 【查看全文】
5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出自于诗经作品《日月日居月诸》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 【查看全文】
6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