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1:48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吹笛》,其古诗全文如下: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释】
  ①江总诗:“秋城韵晚笛,危树引清风。”瀚曰:首句本此。向秀《思旧赋》:“邻人有善吹笛者。”江淹诗:“金映秋山。”《南史·褚彦回传》:“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②曹植诗:“借问谁家子。”颜笺:“谁家,羡其善吹也。”张正见诗:“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③风月分作一联,从《龙池篇》得来。《汉·历律志》:“律吕和矣。”《长笛赋》:“律吕既和。”切,谓其音凄切。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周王褒诗:“关山夜月明。”
  【翻译】
  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评:“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赏析】
  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适于亲人故友欢会的良辰美景,而今夜,这凄恻哀伤、声声彻耳的“断肠声”,却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谁家”两字,以问语写听者“我”的感受,情味悠远。 “巧作”一词,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满怀乡愁,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这一设问陡起波澜,借他人之笛音写自己之乡思,极具共鸣感。
  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一写声象,“律吕相和切”照应上句的“巧”字,写笛音之悠扬宛转,这是写实;一写景象,“月傍关山”,写明月映照关山的图景,诗人在缠绵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思绪如同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开去,这是虚写。“律吕”又作“吕律”,中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此处代指柔婉、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相关阅读
1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月下笛与客携壶》,其古诗全文如下: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 【查看全文】

2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出自宋朝代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踏莎行祖席离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 【查看全文】

3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 【查看全文】

4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出自于诗经作品《蝃蝀》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 【查看全文】

5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出自宋朝诗人刘镇的作品《玉楼春东山探梅》,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冷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 【查看全文】

6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朝中措长年心事寄林扃》,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