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宿铁关西馆》,其古诗全文如下: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注释】
⑴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⑵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翻译】
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赏析】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 【查看全文】
2 须看。鸿飞高处,地阔天宽,弋人空羡。梅清水暖。苕溪上,几吟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须看。鸿飞高处,地阔天宽,弋人空羡。梅清水暖。苕溪上,几吟卷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瑞鹤仙寿史云麓》,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年时茂苑。正画堂凝香,璇奎初焕。天边岁华 【查看全文】
3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出自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题画兰》,其古诗全文如下: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注释】 顶:顶头 【查看全文】
4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 【查看全文】
5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其古诗全文如下: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 【查看全文】
6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登楼寄王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鉴赏】 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