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乙卯重五诗》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翻译】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相关阅读
1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 【查看全文】
2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九歌山鬼》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 【查看全文】
3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富平少侯》,其古诗全文如下: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 【查看全文】
4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出自宋朝诗人钱起的作品《江行望匡庐》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注释】 匡庐:庐山。 云雾窟:云雾 【查看全文】
5 南浦情,红粉泪,怎奈两人深意。低翠黛,卷征衣,马嘶霜叶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南浦情,红粉泪,怎奈两人深意。低翠黛,卷征衣,马嘶霜叶飞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更漏子南浦情》,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浦情,红粉泪,怎奈两人深意。低翠黛,卷征衣,马嘶 【查看全文】
6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浪淘沙小绿间长红》,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