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出自唐朝诗人周紫芝的作品《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釭
②屏帏:屏风和帷帐
③调:抚弄乐器。宝瑟:瑟的美称
【翻译】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鉴赏】
孙竞称周紫芝的《竹坡词》“清丽婉曲”。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首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换头“调宝瑟”三句展开回忆,犹记当年两人相对而坐,伊人轻轻调弄弦索,自己则拨动着金猊炉中的香灰。两人低声唱起那首鹧鸪词,乐声悦耳,歌声赏心;这恐怕是聚首期间最难忘的一幕了。联系着这段美妙往事的纽带是这支鹧鸪词,仍然是音响,不过这是回忆中的歌声和乐曲声,并非现实中的秋雨声。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真是袅袅余音只能引起悠悠长恨了。
相关阅读
1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出自宋朝诗人张元干的作品《石州慢寒水依痕》,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 【查看全文】
2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于诗经作品《雄雉》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查看全文】
3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 【查看全文】
4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 【查看全文】
5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出自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清平乐太山上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 【查看全文】
6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 【查看全文】